门诊预交金全面取消,多地医院新举措:降低住院押金,信用就医
预交金支付制度,作为历史遗留的一种交费方式,曾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医疗体系中。这一制度要求患者在门诊就诊或办理住院手续前,先交纳一定金额的押金,以确保后续治疗费用的支付。这一做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医疗资源相对紧张,为了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交费等候时间,医疗机构相继设立了住院预交金和门诊预交金制度。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这一制度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资金占用、患者负担加重等。
事实上,近年来,已有不少医院开始逐步尝试取消门诊预交金制度,并取得了积极成效。而此次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门诊预交金,并限时清退患者以前交纳的门诊预交金,无疑是对这一改革趋势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患者在门诊挂号、检查、检验、开药等环节,将不再需要提前预存资金,而是改为实开实收,即根据实际消费情况进行支付。届时,所有门诊预充值功能也将被关闭,患者的资金将得到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利用。
当然,改革并非一刀切。针对老年人等确有门急诊预交金需求的特殊群体,医疗机构也充分考虑到了他们的实际情况。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医院仍然可以灵活办理门急诊预交金业务,以满足这部分患者的特殊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取消门诊预交金制度外,一些地方还在积极探索更加先进的就医模式。例如,新郑市自2023年4月20日起,各定点医疗机构就已经全面取消了参保患者的住院押金制度。此外,一些地方还在尝试“先诊疗后付费”“零押金住院”等信用就医模式。这些模式通过引入银行信用额度垫付住院押金等方式,进一步减少了患者的交费结算环节,实现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以某医院为例,该医院与银行合作开通信用就医服务,患者只需凭借个人信用额度就可以垫付住院押金。这样一来,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的过程中无需再为费用问题而担忧,可以更加专注于治疗和康复。同时,医院也通过减少交费结算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当然,为了防范患者未及时履行还款义务的风险,一些地方还采取了记入征信等措施进行约束和提醒。
此次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门诊预交金制度的改革举措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标志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向着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方向迈进。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