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为何强盗不敢抢?看腰上绑的啥!
“八百里加急”,这一在古代通信史上举足轻重的词汇,究竟代表着怎样的速度与使命?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不得不回到那个依靠驿站系统支撑书信传令的时代。在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分为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三种。步递虽稳定但速度缓慢,主要用于日常公文往来;马递则大大提升了效率,但仍难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的需求。而急脚递,则是这三种方式中速度最为迅猛的,它能够实现日行400里的惊人奔袭,这样的速度,在当时的条件下无疑是革命性的。然而,如此高效的传递方式并非随意使用,它只在战争时期,为了迅速传递军情、调度兵力时才被启用。
那么,“八百里加急”中的八百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距离概念呢?以唐朝的度量衡来计算,一尺等于零点三零三公尺,一里则相当于如今的454.2公尺。换算下来,八百里就是363.36公里,这对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正是这份不可能,才更显出“八百里加急”背后所承载的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或许有人会问,古代盗贼横行,这些身负重要使命的差役为何能如此安心地前行,而不怕遭遇抢劫呢?其实,这其中的奥秘并不复杂。首先,“八百里加急”所传递的并非金银财宝,而是关乎国家安危的文书及情报,这些对于盗贼来说并无直接价值。更重要的是,一旦这些书信落入强盗之手,不仅会导致军事情报的泄露,更可能引发朝廷的雷霆震怒,盗贼及其家族都将面临灭顶之灾,全家上下都会被充为奴婢,甚至遭受更严厉的惩罚。因此,盗贼们往往对此类信件敬而远之,不愿冒险。
此外,这些差役还有一个重要的标识——腰间绑着的名为“马上飞递”的旗子。这面旗子不仅是他们身份的象征,更是官府权威的体现。盗贼们一旦看到这样的旗子,便知道这是朝廷的紧急公文,即便是再胆大包天的盗贼,也不敢轻易与官府作对,更不敢阻拦或抢劫这样的差役。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