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姚勇文:带着广东经验“落地生根”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可欣 王倩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梁喻 潘俊华
“教育援藏不是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而是用人去改变人,用人去激励人,用人去唤醒人。”来自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语文教师姚勇文走在林芝市第一中学(简称“林芝一中”)绿树成荫的校道上,将他的援藏教育梦向记者娓娓道来。
俗话说“五十知天命”,姚勇文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大半辈子,在广东时已是校区校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但是2022年,他毅然决然地远赴西藏,成为林芝一中的一名普通语文老师。
“现实的林芝一中和我进藏前对它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姚勇文谈道,这里“校园环境好、硬件设施齐、师资学历高”,与之前“偏远、落后”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30年来,广东援藏工作队在基础教育建设上大力投入,已经为林芝一中攒下了一份丰厚“家底”。如今的林芝一中占地总面积15.02万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体育馆和标准田径场。
在这样的高起点平台上,教育援藏怎么“援”?姚勇文坦言,这是一种挑战,“我们身上有两大任务,一是与当地师生交流交融,二是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示范引领。”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林芝一中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重点中学,面向全藏招生。“林芝一中第一次迎接新生时,有一名拎着大包小包的女学生。她家住在察隅县下面的村子里,凌晨4点家里人骑摩托送她到镇上,她再转几趟班车从镇上到县里再到市里,晚上9点才到达学校,路上花了足足10个小时。”姚勇文举例谈起当地学生对求学的渴望,不禁肃然起敬。
“这里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一种顽强生长的力量。”姚勇文感慨道,与内地大多数人的情况不同,读高中、读大学并不是很多当地人顺理成章的人生路径,他们往往同时肩负着家庭重担。许多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会请假回家帮衬。
姚勇文说:“这里很多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但凡内心有一点动摇,现实有太多理由可以让他们放弃。”
林芝一中今年有一对兄弟,高考双双过了重本线,但在一年前,却差点在父母的劝说下辍学。“这对兄弟的爷爷意外失明、无法自理,家里种地实在没有人手,父母一通电话过来,直接让大的‘不读了,回家帮忙’。”姚勇文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很庆幸自己拉了他一把,“那时我告诉这名学生,你现在放弃学业回家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坚持学习改变的是家庭未来的命运。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共同想办法克服接下来一年多的困难,坚持到高考。”
从那以后,姚勇文和另一位广东援藏老师每月各资助兄弟500元。在两位广东老师的温暖帮助下,这个家庭挨过了难关,一下拥有了两名大学生。
“我们当老师的,应该追求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姚勇文说,“在必要的时候拉他一把,我作为一名老师觉得特别值。”
“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林芝一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过90%,教学分为藏文班和汉文班两种模式。在融入林芝一中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过程中,姚勇文选择用“语言”作为纽带,主动学起藏语。
“学习藏语的确有难度,但是我乐在其中,学校里会藏语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我的‘老师’。”姚勇文说,做老师首先要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他为自己定下了“援藏期间把藏语学好”的目标,与同学相互激励。每天早读时,他完成自己的藏语背诵任务,而学生也会自觉地完成自己的背诵任务,师生间已然形成一种“默契”。
姚勇文表示,开始学藏语后,他经常从学生那里收到正向反馈,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学习劲头在影响着学生。如今,姚勇文已经能用藏语进行日常交流,到一些普通话普及程度较低的地区家访和送教下乡时,说藏语能迅速拉近他与当地藏族同胞之间的距离,便于他更好地了解教情学情。
“只有深入了解这里,才能更好地用他们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讲课,更容易发现当地教育的问题,帮助当地教育更好地发展。”姚勇文如是说。
将每堂课上成“公开课”
作为一名援藏教师,姚勇文带着广东经验到林芝,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着示范引领的重任。但正如他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示范引领并非居高临下地灌输观念,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他选择从普通的课堂着手,将每一堂课上成“公开课”,敞开大门欢迎其他老师观摩,用过硬的课堂质量赢得认可,吸引当地教师主动学习。
现在,姚勇文的课堂不仅每天有语文科组的老师听,还吸引了不少其他科组的老师。他带去的广东经验落地生根,有了新的生命力。
“教育改革需要每一位老师努力。”姚勇文坚定地说,“我希望通过我的课堂,让本地教师感受到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激发他们自我革新的勇气和动力。”
同时,姚勇文还经常走进本地教师的课堂进行深入调研和交流,了解本地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同时虚心向本地教师学习他们在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你听我的课,我听你的课,遇到困惑坐下来一起寻找解决思路,自然而然地就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传递了出去,援藏‘示范引领’工作也就水到渠成地开展了起来。”在姚勇文看来,教育理念更新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慢功夫”。而这,也一如他在援藏期间的做事风格,用自己照亮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