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江门:百年骑楼街区将迎“新”面貌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汪雪
早在宋元时期,新会县民众便开始在江门河北岸蓬莱山西坡开辟墟场。随后数百年,这个人称“江门墟”的墟场逐渐演变成蓬江河边的一个街区。20世纪20年代起,这个街区将世界各国建筑风格特点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合,形成一座“万国建筑博物馆”。这里,便是如今位于江门市江门河北岸的长堤历史文化街区。
2023年,凭借影视剧《狂飙》,作为取景地之一的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火遍全国。惊叹于这里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同时,人们对斑驳老街区的未来增添了不少思考。记者近日采访时获悉,江门市发布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通过捐工程、设计、监理等方式,呼吁更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街区的保护活化利用发展公益事业中来,让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小墟市到老街区
据史书记载,从宋元时期开始,西江及蓬江交汇处慢慢淤积成陆,其中蓬江南岸烟墩山和江北蓬莱山对峙如门。蓬莱山附近渐成墟市,以地形取名,曰“江门墟”。这便是江门城市名称最早的由来。后来随着蓬江河道南移,“江门墟”扩展岸边滩地。从明朝明成化年间起,蓬江北岸开始成为“日日来鱼虾”“商船夺港归”的热闹墟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门开常关、辟口岸、通铁路,渐成西江商贸航运重镇,并一度成为省辖市。蓬江北岸百业林立,繁华中满是凌乱。1926年,江门市长叶显认为蓬江北岸店铺杂乱,且没有马路,这样的布局和形象阻碍了江门的发展。因此在1927年决定修建长堤。参考广州1912年颁布的骑楼建筑技术法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江门在建设沿江马路的同时修建骑楼街区。
20世纪30年代,长堤一带骑楼逐步完成建设。此间骑楼由两层以上的建筑组合、成排连片,布局方面“下铺上居”“前店后仓”,骑楼走廊内部空间畅通无阻,外立面用西式廊柱、阳台、门窗、拱顶,及中式窗花、燕巢、山墙等点缀,恍如广州长堤之“重影”。如今的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基本上保留了近百年前的规划,拥有约1300栋骑楼。
江门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形容,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是江门城区的发源地,数百年烟火不息的滨水商埠典范,是侨资旺乡、近代变革实证地,是儒学兴盛、人才辈出的白沙故地,也是三山汇聚、两江勾连的江门原点。这里承载着江门由古代岭南传统墟市到现代化城市6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江门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城市街区之一。
保护发展基金带来新希望
2023年,电视剧《狂飙》带旺了长堤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与电视剧有关的场景路段成为江门最火爆的旅游景点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游览其中,欣赏其独具特色的骑楼建筑,在《狂飙》取景点前拍照打卡,品尝地道的陈皮、猪手面。不少住在这里的街坊表示:“长堤很久没这么旺的人气啦!”
在热闹的同时,人们也注意到,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经历近百年风雨洗礼,不少建筑外观斑驳破败,更有一些内部已经倒塌。如何保护、活化,成为众多江门人关注的重点。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江门正式发布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突破以往慈善相对单一的捐款模式,增设捐工程、设计、监理等方式,呼吁更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街区的保护活化利用发展公益事业中来,让街区更好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用途,包括用于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育、设施完善、品质提升和功能活化工作;用于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人文历史发掘保护和“非遗”传承以及文化创新、文化艺术交流等工作,打造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艺术品牌,建立国际港澳文化艺术交流品牌;开展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推广活动和公益活动;开展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相关工程及活动的咨询、设计、策划、第三方核价、评估监管等。
记者了解到,纳入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基金使用计划的首个历史建筑修缮项目日前已进入施工阶段。据悉,该项目位于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新椰路2、4、6号,属于江门市第二批公示的市区历史建筑,建于清末民初。该建筑在民国期间曾是太平客栈,为来往旅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该项目修缮加固工程由台山市金桥铝塑材厂有限公司定向捐赠100万元,改造层数共3层,面积515.83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主体加固和木窗修复,有望在今年国庆前完工。该项目已由福宅轩餐饮有限公司投标竞得使用经营权,未来将被打造为墟街历史公益文创馆,成为集非遗展演、墟街历史展、侨乡特色产品销售、茶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